一项名为“发票贷”的贷款业务在金融市场上引发了热议,这种业务的核心特点在于,审批贷款时,金融机构不将法人征信记录作为主要参考依据,而是以企业开具的发票金额为主要审核标准,这一做法是否会影响贷款审批的公正性,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
据了解,发票贷业务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由于这些企业或个体户的征信记录可能不够完善,传统的贷款审批流程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融资需求,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以发票金额为依据的贷款业务,以期解决这一难题。
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,支持者认为,发票贷业务降低了贷款门槛,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,反对者则担忧,不看法人征信记录可能导致贷款风险增加,甚至可能诱发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发票骗取贷款的现象。
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业务,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,某国有大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,发票贷业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,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他认为,法人征信记录是衡量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,忽视这一指标可能导致贷款审批不够严谨。
另一位来自股份制银行的信贷经理则表示,发票贷业务并非完全不看法人征信,而是在审批过程中降低了其权重,他认为,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风险与效率,但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,仍需进一步探索。
在社交媒体上,网友们对此事件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,来自北京的网友“帝都小民”表示:“我觉得这个业务挺不错的,毕竟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个大问题,不过,也要注意防范风险,不能让一些人钻了空子。”
上海的网友“魔都丽人”则认为:“发票贷业务虽然有利于小微企业,但也不能忽视法人征信的重要性,毕竟,信用记录是企业信用的体现,不能轻易忽视。”
成都的网友“蓉城小贩”则表示:“我觉得这个业务出发点是好的,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审查,防止出现骗贷现象,毕竟,钱袋子里的钱不容易,不能让不良企业得逞。”
发票贷业务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,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如何在保障贷款审批公正性的同时,兼顾风险控制,是金融机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,而对于广大小微企业来说,诚信经营、规范开具发票,才是获取贷款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