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一种名为“拒就赔”的贷款产品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,该产品声称,如果申请贷款被拒绝,就能获得一定的赔偿,这种看似诱人的贷款口子究竟靠谱吗?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据调查,所谓的“拒就赔”贷款产品,实际上是一些贷款平台为了吸引客户而推出的营销手段,这些平台宣称,只要用户在平台上申请贷款,一旦被拒绝,就能获得一定的赔偿金,在实际操作中,许多用户发现,这个看似美好的承诺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赔偿金的数额并不高,一些用户反映,即使申请贷款被拒绝,赔偿金额也仅为几十元,甚至更低,这与一些贷款平台宣传的“高额赔偿”相去甚远。
赔偿金的发放过程并不顺利,一些用户表示,在申请赔偿金时,平台要求提供各种繁琐的证明材料,甚至需要用户提供详细的个人隐私信息,这使得很多用户望而却步。
部分用户反映,即使成功申请到赔偿金,也往往需要等待较长时间,一些平台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脱,导致用户无法及时拿到赔偿。
针对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,专家表示,虽然“拒就赔”贷款产品看似为用户提供了额外保障,但实际上,这种产品存在诸多猫腻,赔偿金额较低,对用户来说实际意义不大;部分平台可能利用这一手段收集用户个人信息,甚至从事不法活动。
面对这样的贷款产品,用户应该如何应对呢?
专家建议,用户在申请贷款时,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了解平台的赔偿政策,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,不要轻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,在选择贷款平台时,应尽量选择信誉良好、口碑较好的平台。
下面是网友们对于此事件的看法:
广州网友:“我觉得这种拒就赔的贷款产品就是噱头,赔偿金额太低,而且流程繁琐,不建议大家轻易尝试。”
上海网友:“这种产品看似美好,但实际上可能存在陷阱,大家在申请贷款时,一定要谨慎对待。”
成都网友:“我觉得这种贷款产品有一定的风险,大家还是要提高警惕,不要被表面的承诺所迷惑。”
北京网友:“这种拒就赔的贷款产品,我觉得还是算了吧,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不靠谱的产品上,不如选择正规的贷款渠道。”
武汉网友:“我觉得这种产品就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,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盲目跟风。”